差旅费用浪费苦不堪言?汇联易甄选自有妙招!
发布日期:2025-08-07
在企业管理实践中,差旅费用浪费问题可谓屡见不鲜。比如,有时候员工行程计划变动,频繁退改产生大量的手续费,还有一些酒店忘记同步退掉,订了也没有入住,更有甚者通过虚构行程来套取差旅费用......长此以往,企业的费用健康悄悄流走,财务审核也是鸭梨巨大!
针对这些情况,汇联易甄选依托先进大模型技术,提出「差旅费用节约报表」 解决方案 ,帮助企业精准揪出异常费用,一起来看看吧!
场景一:行程冲突稽核
员工因为行程变动没有出差,或者提前离开了出差地城市却没退票,造成费用浪费,甚至有人把发票留给别人报销其他项目,反手就是一套空手套白狼......但现在,系统可以自动核查出差地的酒店入住日期和大交通日期(飞机、高铁等)对不对的上。
比如说你在10月3号出差北京开会,但是10月3号晚上同时入住了上海的希尔顿酒店,期间没有北京返程上海的交通票,那系统就会标记为异常!
但话又说回来,系统也并非完全“铁面无私”。对于异常订单支持员工申诉说明,毕竟不能排除当天从北京搭乘顺风车回上海的嘛(bushi)...这样一套下来,确保每一分钱都能花得明明白白!
图:员工预订了10月1日~10月20日入住上海的酒店,又预订了10月3日去北京的单程火车票,期间没有返回上海,系统判定为10月3日这天出现了异地大交通,疑似异常。
场景二:酒店预订稽查
针对酒店恶意套现的情况,系统将启动深度核查机制,一方面是看看相同预订日期内有没有存在“已取消”的订单记录,另一方面自动比对该酒店过去 1 年内历史订单的平均间夜价,要是发现新订单价格涨得太夸张,系统就会自动标记为异常,帮助企业揪出隐藏在水面下的不规范操作!
图:员工预订了10月1日的酒店,到店后取消了订单并重新预订了更高间夜价的同一酒店房型,系统判定为疑似恶意套现。
此外,系统还能自动识别同一账号同一行程的退款行为,将恶意、频繁退改的行程打上“疑似恶意损耗”等异常标记。
图:员工预订10月1日~10月3日入住北京的酒店,连续3次,每次预订后就取消,每次取消都会造成50元退订费的损失,系统判定为恶意损耗。
场景三:出票未用
有时候在线上预订好了机票酒店,航司和酒店方也出票了,但员工行程变动后没及时退票,造成的差旅浪费可谓是诉苦无门。现在,甄选大模型可以精准抓取此类异常数据,与酒店集团的流水数据进行对比确认入住情况,与航司核对订单状态和客票状态是否一致,标记异常状态,从源头规范差旅行为,帮企业算好明白账!
图:员工预订了10月1日~10月20日入住上海的酒店,又预订了10月3日返程北京的单程火车票,如果4号返回上海,则3号晚上存在间夜浪费,如不返回上海,则3号~20号期间存在间夜浪费。
场景四:私退私改
还有一些令财务头大的“隐藏操作”。比如,员工在线上预订了机票,然后跑到航站楼线下退票,但订单仍然推送给公司,公司结算的时候又付了一笔款。针对这种情况,汇联易甄选可以自动识别出订单状态和客票状态的异常,并将异常情况推送至财务后台,从源头掐灭“套现”的苗头。
审核效率拉满,用过的都说好
在「差旅费用节约报表」功能刚刚上线试用的时候,就被客户夸夸“让大模型做了人做不了的事儿”——即跨单据全系统数据分析。
以前审核工作都由人工完成,年底还被boss拷问今年差旅怎么又花了那么多钱,不算不知道,一算吓一跳,退票手续费竟然占到总支出的20%!财务审核单量不说大,还得天天盯着员工是不是忘记退票了,真扯皮起来又耗时费力。现在交给大模型,跨单据、全系统采集数据、智能分析,填补审核漏洞,管理效能直线提升!
无形监管网,规范有抓手
合规报表给管理者提供了有力抓手,在无形中也编织了一张监管的网络。一方面鼓励员工提前规划好行程再下单,助力差旅政策更好的落地,另一方面也堵上了违规报销的漏洞,减少审计风险,扎扎实实的降本又增效!
技术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
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里,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。当我们说到降本增效的时候,第一反应不是简单粗暴地“缩减成本”,而是用好技术的力量,思考“必要的费用”如何被用得更精准高效。
管理不是严控的手段,而是有温度的人性化考量,这也是汇联易甄选不懈追求的目标和动能。期待未来能与更多的企业携手,走向更高效、更合规的智能发展之路!
